罗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互联网之父,阿帕信息技术处理办公室主任,又名鲍勃·泰勒。2021-03-04,罗伯特-泰勒在加州伍德赛的家中离世,享年85岁。
罗伯特·泰勒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鲍勃·泰勒,1965年,他担任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即“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令人意外的是,这位互联网创始人在大学和硕士时期学习的都是心理学。虽然他的硕士论文是有关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是他一直认同利克里德(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一任处长,也是一位心理学家)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因此他从对心理学的研究转向了对计算机的研究,并且加入阿帕走上互联网研究的道路。
当时,DARPA正在给三个独立的计算机研究项目提供资金,并使用三个独立的计算机终端跟这三个项目进行沟通。 泰勒先生决定,DARPA需要一个单一的计算机网络将这些项目连接起来。
泰勒先生在接受《泰晤士报》采访时回忆说:“我去见了DARPA局长查理-赫兹费尔德(Charlie Herzfeld),把我的想法告诉他。他很喜欢这个想法,立马当场从弹道导弹防御预算中拿出100万美元给我。”
他的想法促成了互联网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诞生。
五年之后,在施乐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英文简称PARC,中文简称帕克研究中心),泰勒又成为了另一个技术突破的核心人物。他为Alto计算机的设计出资。这台计算机被广泛视作个人计算机的前身。
泰勒甚至在计算机鼠标的发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1961年,在太空时代到来前夕,他在美国宇航局(NASA)担任了一年的项目经理。他听说斯坦福研究院的一名叫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Douglas Engelbart)的年轻计算机科学家在研究如何让人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交互。他决定为这项研究提供更多资金。这笔资金直接促成了鼠标的诞生。鼠标后来又促成了苹果Macintosh计算机和微软windows计算机的诞生。
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项目的历史学家莱斯利-柏林(Leslie Berlin)说:“从促成互联网的诞生,到发起个人计算机革命,不管你从哪个角度看,鲍勃-泰勒(编者注:鲍勃是罗伯特的昵称)都是我们这个现代世界的关键缔造者。”
在NASA工作期间,在刚当选的肯尼迪总统准备登月之时,泰勒遇到了心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J. C. R.利克莱德(J·C·R·Licklider),并成为后者的朋友和门徒。利克莱德此前写了一篇题为“人机共生”的开创性论文。
这篇论文成为了互联网和个人计算机发展的路线图。它甚至引导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取得惊人的发展。在这方面,任何一篇文档都无法与之相比。
罗伯特-威廉-泰勒1932年2月10日出生在达拉斯。在出生28天之后,他被圣安东尼奥的一对夫妻雷蒙德-泰勒和奥德丽-泰勒收养。他的养父是一名卫理公会派牧师。在成长过程中,他跟随父亲四处搬家,因为他的父亲经常被分派到不同的教区。
在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他继续在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他在撰写有关实验心理学的论文期间,他对人机交互的新形式产生了浓厚兴趣。
他的论文研究的是耳朵和大脑如何给声音定位。为了分析他的数据,他不得不把数据送到学校的计算中心。在那里,一名工作人员在防护玻璃墙后面帮他操作该中心身躯庞大的计算机。这名工作人员向他展示了把他的数据和项目输入打孔卡片的繁琐过程。这是那个时代的标准做法。
泰勒数年后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我感到很震惊。在思考了一会儿之后,又觉得很生气。数据录入过程实在荒唐。”
“我认为这简直是侮辱人。”他补充说。
他离开计算中心,回到他的实验室,用起了一台台式计算器。
他说,他知道计算器“可以操控符号——它使用低电压代表1,高低压代表0,这些1和0可以结合起来代表字母,字母可以结合起来代表文本,文本可以结合起来代表知识。”
“为什么计算机不能做到这些?”
两年后,他读到了《人机共生》。这篇论文给他在NASA、五角大楼、施乐以及后来的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的工作提供了最基本的参考。1968 年,他与利克莱德联合撰写了一篇论文《作为通信设备的计算机》(The Computer as a Communications Device)。该论文描绘了计算机网络将如何改变社会的轮廓。
上世纪60 年代在五角大楼工作时,泰勒被要求协助美军在越南的战事。他得知,林登·约翰逊总统听到他认为不准确的“阵亡人员统计”数字时感到十分恼火,他命令当时的国防部长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Robert S. McNamara)解决好这个问题。
麦克纳马拉给DARPA局长打了电话,于是泰勒数次被派往越南解决被用于报告战争进展的信息系统所出现的问题。泰勒说,在第二次越南之行结束之前,他就已经确信美国军队根本没有理由待在东南亚。
1969 年,他离开五角大楼,先在犹他大学教了几年书,然后进入了新成立的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在那里,他加入一个小型研究团队,参与改进恩格尔巴特在斯坦福研究所开发的多项技术。该团队也开发了一些新技术,比如基于图形的个人计算机。
泰勒的研究团队建造了一个名为Alto的个人计算机原型;由艾伦·凯(Alan Kay)领导的另一个团队又为其添加了一个软件系统。该系统后来成为所谓“桌面比拟”(desktop metaphor)的前身。在这个系统里,文件以图形图标的形式显示在计算机桌面上。
这项技术先后成为苹果公司的丽莎(Lisa)和麦金塔(Macintosh)计算机以及微软Windows 系统的灵感来源。
激光打印机也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发明的。除了为施乐带来经济利润之外,激光打印机也是当时由泰勒团队探索的“未来办公室”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过最后从中获利最多的却是史蒂夫·乔布斯。在获得施乐管理层的允许之后,乔布斯在施乐帕克研究中心拜访了泰勒的团队。之后,乔布斯借鉴他所听到的理念,第一个成功地将新一代的计算推向市场。
类似的还有查尔斯·西蒙尼(Charles Simonyi)。当时他是一个年轻的软件设计师,为 Alto计算机开发出了一种早期的文字处理软件程序。后来他加入微软,并带去很多帕克研究中心的理念。
上世纪90 年代,在其职业生涯的后期,泰勒在帕洛阿尔托创立并运营了数字设备系统研究实验室(Digital Equipment Systems Research Laboratory)。该实验室曾协助创建Alta Vista互联网搜索引擎。
2017年4月13日,互联网发明者之一罗伯特·泰勒(Robert W. Taylor)在加州伍德赛的家中离世,享年85岁。
据泰勒的儿子库尔特透露,泰勒死于帕金森并发症。
本词条内容由国搜百科根据相关资料编纂,仅供参考。如有问题,可联系我们修订、完善或删除。也欢迎更多热爱知识共享、有志于词条编纂的专业人士参与国搜百科创建。联系电话:010-87869809 合作邮箱:baike@chinaso.com 交流QQ群:5332181520
河北早餐加盟 | 河南早餐加盟 | 早点加盟商 | 早点加盟连锁店 | 早饭加盟 |
大华早点怎么加盟 | 春光早餐工程加盟 | 大福来早点加盟 | 广式早点加盟 | 爱心早餐加盟 |
早餐店加盟哪家好 | 北方早餐加盟 | 河南早点加盟 | 春光早点工程加盟 | 河南早餐加盟 |
双合成早餐加盟 | 安徽早点加盟 | 移动早点加盟 | 粗粮早餐加盟 | 安徽早餐加盟 |